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

國道6號生態工法的爭議

        生態工法之所以可貴,不只是因為耗費成本比一般工程來得高,更重要的是考慮了自然環境的調節和運作,使我們在利用環境資源時,仍能盡力和其他物種和平共存,降低對自然生態的破壞。但是,由於負責建設的工程師大多非生態專業背景,因此經常出現立意雖美,卻達不到預期效果的爭議。

        例如:國道6號高速公路主打生態工法的特色,在水溝旁設有野生動物的逃生通道,在高速公路下設有生態廊道,甚至設有兩座大型生態池。但是若仔細觀察逃生通道的設計,會發現坡度的寬度太小,沒有隔板引導,間距上也有誤差,野生動物可能尚未逃生成功,就會不慎跌落,成為送死之旅。其他設計上也有大大小小的問題,均是不夠了解生物習性和生態模式所致。


        在生態工法的建設過程中,若能同時採取工程學和生態學專家的建議,多一點討論和思考,也許就能少走一些冤枉路,避免在設計不良後再做修正,不僅耗費額外成本,也增加對自然的干擾。畢竟,地球只有一個,人為有意或無意的破壞,可能都需要經過多年才能慢慢恢復,甚至會造成景觀或生物不可逆的傷害,徒留記憶中的美好。

參考資料:
倪宏坤。濕地生態工程演化的期待:以國道6號生態池遭風災沖毀為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