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

英制單位的由來及國際化的困境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公制能獲得舉世的青睞,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簡明合理,而英制卻繁瑣難記。英制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時代(公元五世紀到十二世紀間),或更早期的民間測量標準,長度的基本單位大多根據人體的尺寸。例如,英寸(inch)大約是成人拇指末節的長度,後來又定為三粒摘自麥穗中央的乾大麥頭尾相接的長度。

        腕尺(cubit)是肘到中指尖的距離,換個說法就是6個掌寬(palms),掌寬為四指並排的寬度。

        英尺(foot)最初定為4個掌寬,但由於人手指和腳部大小的差異很大,所以在1000年前,又標準化為36粒摘自麥穗中央的大麥所排成的長度。


        1(yard)是艾吉爾國王(King Edgar)把手臂向前伸直後,從鼻尖量到中指尖的距離。

        1(fathom)是一個北歐海盜(Viking)的手臂向左右伸張的長度。


        1英畝(acre)是一對公牛一天所耕田地的面積,這面積也會依土壤的軟硬程度而有所差異。


        1英里(mile)是一個羅馬兵走1000大步的距離,大約1618碼。不過,一步是個可變的單位,所以英里也不一致,英美里目前雖已標準化為1760碼,但許多歐洲國家所用的里,則從不及1英里到英里的6倍不等。
 
        雖然12個拇指末節長約等於1英尺,3英尺長合1碼,1760個指尖到鼻子的長度合1英里,還不太叫人為難。但是要把這些單位互相換算起來,就得煞費周章了,不僅要牢記每個換算單位,還得動用長串樹目的乘和除。更糟糕的是,這些換算規定也不一致,例如,1長頓(英噸)2240磅,而1短頓(美噸)只合2000磅,就更不必提什麼船的容積單位(registerton),船的載貨體積單位(measurement ton)了,其他稱麥子、木材、石材、鹽的噸都有出入;又如16盎斯合一長衡(troy weight)磅。

        相形之下,公制就簡明一致得多了。公制是十進制(decimal system),各單位完全以10的乘方在變化。例如,公制裏長度的基本單位公尺,等於10公寸、100公分或1000公厘。因此,把38.61公尺化為公分,只需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兩位就行了。
 
 
         英美等國終於決心改用公制,世界貿易大概是決定性的因素。

          1965年,英國貿易局局長在國會下院,答覆議員質詢時說:「政府對工業界代表陳情在英國工業方面,擴大採用公制度量衡的提案,印象至為深刻。現在使用公制的國家,占了我們輸出的一半;而世界貿易依公制單位進行的總比例,無疑的將繼續增加。

         面對這種情勢,政府認為,位於日益增廣的貿易陣線上的英國工業,應採行公制單位,逐步進行,直到公制成為整個國家的基本度量衡制...。」所以,英國為了提高輸出地位,就不得不放棄它所創立的英寸、盎斯、夸脫等單位。

2 則留言: